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正文

东莞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立新柱” 全力为先进制造业“拓空间”

  • 2021-08-03 15:02:51 来源:南方日报

在东莞市委十四届十四次全会上,东莞提出争取以更好的姿态、更好的成绩,高质量迈过万亿元大关。

围绕产业“立新柱”、发展“拓空间”、创新提能级、产城人共荣等工作重点,东莞进一步明确了GDP冲刺万亿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立新柱”

一个仅仅成立两年多的企业,就已实现销售额从200万到1000多万元的两连跳,今年将冲刺4000万元销售额;已提交超过50件专利,授权25件;获得中国激光行业“奥斯卡奖”——红光奖中的激光加工系统创新贡献奖。这家企业就是位于东莞松山湖的广东镭泰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头发丝的宽度约为100微米,而我们的精细激光打标技术可以实现每次打孔宽度为2—3微米,激光切割技术可以实现1微米为单位的精细程度。”镭泰激光董事长肖磊表示,这一系列企业核心技术在晶振片等电子零件领域有广泛应用。

如今在东莞,越来越多的科创型企业像镭泰激光一样,专注于某个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科技造富。

今年,东莞将打造新动能作为市政府“一号文”,推出60方公里土地,高标准规划建设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

在东莞市委十四届十四次全会上,东莞进一步提出,要把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产业立新柱的“一号工程”,GDP过万亿之后,必须靠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来支撑未来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2020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366.8亿元,总产值接万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达3700亿元;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拥有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东莞形成总规模接千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方面,东阳光、众生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发挥着有力的支撑作用;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东莞拥有相关企业120多家;在数字产业方面,东莞18万家工业企业每年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支出接200亿元。

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承载着东莞GDP突破万亿和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梦想。目前,东莞七大专业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的基本框架、底层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关键是要推动基地建设走深走实,牵引龙头项目和领军人才加快推进。

具体而言,东莞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将牵头建设“七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份产业规划、一套支持政策、一张招商地图、一项配套基金、一项督查机制,完善统计监测和工作考核制度。各牵头市领导将强化工作统筹,高位高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市镇合力,抢占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价值链中高端领域,力争迅速引进一批战略新兴产业、优质龙头项目,尽快形成氛围和气候。

东莞提出量化的工作目标:争取9月底前完成第二批政策起草,设立不少于3只子基金并在年内开展若干项目投资,全年引进5个以上投资超30亿元产业项目和一批“专精特新”项目。

全力为先进制造业“拓空间”

迈入“十四五”新时期,东莞这个昔日的“世界工厂”向先进制造业之都的升级再造,需要进一步破解土地瓶颈,通过全方位做好空间优化与拓展,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机遇。

多年来,东莞“市镇村组”四轮驱动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土地利用零碎化、低效化的现状。目前,全市约423方千米的工业用地零散分布于超过2万个地块,面积小于5公顷的地块占比超90%。其中,70%的村级工业园在300亩以下,60%的镇拿不出500亩以上的土地承载新增的产业项目。

“开展‘拓空间’工作以来,我们改变了以往以单个项目为导向的做法,立足实现城市发展供给支撑,把土地先收储回来,建立全市‘一盘棋’引导收储落图落地,形成‘收管用’良循环机制,希望达到一有项目就可以马上落地的目标。”市拓空间总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去年以来,东莞在全市统筹60方公里土地,大手笔建设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谋划一批千亿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构筑支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在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塘厦镇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内的凤凰科技产业园,计划总投资45亿元的顺络新型电子元件及精密陶瓷项目1期两栋厂房、宿舍已基本达成竣工条件,预计厂房设备将于8月进场调试。

顺络新型电子元件及精密陶瓷项目的快速推进,源自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中始终抓牢土地整备工作这个牛鼻子,规划20方公里用地,力争在今年内完成凤凰岗2400亩土地统筹。

开发强度已逼城市发展容量的上限,东莞还打响了一场向存量要增量、要效益的“工改工”大会战。

在光达制造·寮步智慧谷项目,正在建设中的三期6公顷“工改工”地块工地上一片忙碌,一栋栋高层厂房正在拔地而起。改造前,这里是一片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旧厂房,进驻的都是“小散乱弱”企业。改造后,项目将导入高新智造及5G企业进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寮步智慧谷运营经理邱远辉介绍,项目通过“工改工”统筹整合土地资源,重新设计层高和承重,推动先进制造“工业上楼”,年产值将从300万元提高到6.26亿元,税收从原来30万至40万元提高至9000多万元。

上述市拓空间总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今年东莞将筛选一批重点优质项目特别是连片“工改工”项目,纳入城市更新“头雁计划”,率先打造10个千亩以上产城融合示范片区,并明确落实“工改工”占比管控和产业、居商联动实施政策,以居商反哺产业。同时,东莞还将以战略新兴产业基地作为片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辐射带动周边5—10公里范围内的村镇工业园获取新的发展动能,成为集产、居、研、服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空间载体。

“创新+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位于松山湖的广东先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细胞技术研发、生产、存储、临床应用推广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企业。从2019年注册成立算起,不到两年时间,先康达生物便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免疫细胞治疗是通过重新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或通过基因修饰后,能实现精准杀死癌细胞的效果。”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谢海涛介绍。

像先康达生物一样,众多东莞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今年来,东莞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成效更加显现。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持续深化,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有序推进,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1+N”扶持政策体系基本形成,100亿元引导基金正式设立,实现签约投资1483亿元。

东莞市委全会提出,要持续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落实与中科院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快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台建设,争取中科院更多重大科技成果在东莞落地转化。要强化科技与产业连接的关键一步,加快出台配套政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整合优化社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推动示范优质投行资本登陆东莞,加快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推动前沿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创新强不强,关键在企业。东莞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优质企业甄别发现和培训机制,精准扶持优质企业,支持并留住他们在东莞创新发展,不断做优做强。

让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

7月28日,“莞家”系列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市民服务中心举行。一张轻薄的市民卡,集齐了医疗、金融、交通等诸多功能,就像一把钥匙,敲开了“一卡通用、一码通城”的城市智慧生活大门,日益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东莞,无疑是一座充满活力、人居幸福感高、产业发展无限的城市。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的不断提高,市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更加追求人在城市中的全面协调发展、看城市能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对城市的载体空间、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品质迫求也越来越多元。

“这倒逼着城市管理者必须实现从‘规模供给’到‘品质供给’的转变。”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认为,越是先进的城市越重视以极致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环境来引才。

面向“双万”新起点、东莞新征程,日,东莞市人社系统提出,深入实施人力人才向往、引进、成长、支撑、驱动、体验和效能七大计划,提升东莞对人力人才的吸引力,提高就业的植根、用工的稳定和产业的成长,让东莞成为千万人口共生共荣的成长之城。

日,为癌症患者带来希望的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硼中子俘获治疗项目(下称“D-BNCT”)有了新进展。作为东莞市入选广东省第二期20家高水医院重点建设医院的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抓牢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努力钻研“D-BNCT”这样的前沿医疗技术,建设高水临床科研台。

城市的教育水日渐提升。7月28日,虎门镇举行怀德小学改扩建项目交付仪式。该工程是虎门13所公办中小学改扩建首个项目,将于9月正式投入使用。根据规划,虎门镇将持续推进“品质教育”建设八大行动,在2023年底前完成13所公办中小学改扩建,增加义务教育学位9235个,宿舍床位3208个,助力虎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座城市能否提供优质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服务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始终是市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通过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和民生保障水,东莞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安居乐业。

随着城市品质的升级,如今,东莞中心城区的“都市范儿”日益凸显。市民服务中心、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黄旗南麓文体带绿道……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实施,随着中心城区灯光夜景、东莞大道“十里迎宾带”等景观工程完成后,市民白天赏风光、夜晚看灯光,在民盈·国贸城、汇一城等购物中心感受时尚潮流气质。

共建共享、共生共荣,东莞人正与东莞一起阔步向前,产城人相融迸发新的精彩与活力。

■数读

东莞全年主要发展目标

争取全年引进5个以上投资超30亿元产业项目和一批“专精特新”项目。全年打造不少于6个优势传统产业核心区。争取下半年再推动6家企业上市,实现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70家。

争取全年完成投资1150亿元,全年实现重大项目新开工150个、建成投产80个。确保全年建设筹集安居房5000套。

全年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900亿元。

推动跨境电商销售额500亿元以上。市场采购贸易力争全年实现660亿元的增量。

在上半年完成土地收储整备5189亩的基础上,下半年市、镇两级还要再分别完成899亩和3912亩。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下半年再完成7657亩。力争未来三年国有资本规模破万亿、打造3家超千亿的国企龙头。

加快完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到9万人。确保年底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45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68万个。

力争年底取消审批、改为备案或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达到100项以上。年底前实现不少于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市通办”。

■观点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莫安达:

注重产业发展质量

体现东莞更高追求

东莞提出以更好姿态、更高质量迈过万亿大关,体现了东莞敢于抗艰难的姿态、勇于高标准自我要求的精神。东莞上半年的GDP已超过5000亿元。一般来说,下半年的GDP总量会高于上半年,东莞GDP过万亿压力并不大,但东莞提出的新要求表明,东莞不仅仅满足于一个数字,而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质量。有这种自我加压的精神,即使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出现变化,东莞也能从容应对。

东莞将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产业立新柱的“一号工程”,值得肯定。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是“市场需求—业界选择—政府助力”,不是政府主观地向某一个产业倾斜,而是尊重产业基础和市场规律。东莞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的布局和推进,体现了对市场规律的洞见;另一方面,东莞GDP发展到一定体量后,未来发展依靠电子信息产业“一柱独大”,是难以支撑的,必须树立更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柱,才能有效地规避产业风险,提升发展能级。

东莞非常重视“创新+产业”。只有创新才能促进新产业的崛起,新产业的进一步成长也依赖于创新。东莞摒弃过去依靠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支撑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科创引领,能够在今后竞争中抢占先机。对此,东莞需要进一步加快重点实验台建设,继续优化东莞的人才扶持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才留才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强化创新的软件和硬件支撑。

■案例

松山湖科学城

搭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

“我们的精细激光打标技术可以实现每次打孔宽度为2—3微米,激光切割技术可以实现1微米为单位的精细程度。”广东镭泰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肖磊表示。

2019年,肖磊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立镭泰激光,专攻于工业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不断突破激光应用核心技术瓶颈,以实现替代进口。成立以来,企业迅猛发展。从第一年销售量约200万元,到第二年做到1000多万元。肖磊透露,企业今年将向4000万的业绩发起冲刺。

如今,在松山湖科学城范围内,这样的创新故事正成为常态。今年4月,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松山湖迎来全新发展阶段。今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再次为科学家、科研机构、企业等送上了政策“大礼包”——每年超2000万元支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单个项目最高资助5000万元,全方位支持技术创新;企业上市最高奖励1700万元……

本批集中发布的7个重磅政策,包括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融资、上市、创新环境等一揽子政策,有力搭建起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为松山湖科学城以及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东莞正举全市之力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围绕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和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

今年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实施框架也迅速成型。“四梁”,即“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全链条;“八柱”,即“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台、高水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品质城市配套、一流创新环境”八个创新要素。

创新能力提升,为松山湖科学城带来更多“从0到1”的突破。7月26日,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通过专家组验收,将于10月对外开放运行。这是世界第四台、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多物理谱仪,通量居世界第一,分辨率达世界先进水;今年初,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又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先进激光镀膜设备,将国产超导薄膜应用技术推上新台阶……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也为创新提供更深厚的土壤。去年底,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台也在松山湖科学城正式上线,汇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等49个单位,共计3338台(套)科研仪器设备。专业设备共享共通,极大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提高了创新效率。

如今,这里正加速成为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源源不断地输出前沿科技成果,成为东莞承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最坚实台。(●南方日报记者吴擒虎欧雅琴郭文君陈启亮)

标签: 工作重点 产业基地 万亿元大关 创新贡献奖

推荐阅读

海南大力推进立法创新 让法治力量增强投资者信心

海南自贸港建设步伐稳健向前:2021年前11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 8%,其中外商及港澳...

去年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495亿元 化妆品、手表、首饰销售额位居前三

1月11日,海南日报记者从海口海关获悉,2021年,该关共监管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495亿元,购物人数672万...

中山“西接”江门协同提升“珠西制造”能级 共谋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显然,‘东承’跨江发展是中山未来的主攻方向。但‘西接’与‘东承’是...

大冶高新技术企业冲刺220家 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

1月4日,大冶召开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暨全市八大行动动员会,吹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沪渝蓉高铁先开段十大工程点全面开花 数字化管控打造精品工程

沪渝蓉高铁,长江经济带上的高速铁路大动脉,串联我国东中西部,重要性不言而喻。位于荆门境内的沪渝蓉...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经济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