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正文

滨海湾新区抢抓前海合作区建设新机遇 探索打造深莞深度融合发展先导区

  • 2021-10-12 08:59:50 来源:南方日报

上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到,进一步扩展前海合作区发展空间,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国家战略驱动下,“特区中的特区”前海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前海合作区璀璨闪耀,正加速催生区域发展新格局。与“大前海”隔茅洲河相望、同属交椅湾的东莞滨海湾新区,同样在酝酿一场新变革。

东莞市提出,滨海湾要努力提升自身在全国、全省开放大局中的位置,对标前海构建具有足够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和综合环境,同时东莞将以滨海湾为对接融合前海合作区的主平台,探索打造深莞深度融合发展先导区。

面对“双区”建设与“两个合作区”建设叠加的战略机遇,滨海湾新区被东莞市委、市政府再次赋予新使命、新定位,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又一次被强化。

今年是滨海湾新区成立四周年。为展现四年来工作成果,吸引高端投资,10月11日,滨海湾新区在深圳举行“交椅同湾前海共潮——东莞滨海湾新区价值投资分享会”,借助香港—深圳极点发展势能,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和产业发展。

价值投资分享会上,滨海湾新区首次正式发布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内容,推出三大“揭榜招商”项目,其中包括2600亩的数字经济产业园、2000亩的大学科技园和高端酒店商务综合体,与深圳多家企业达成总投资额228亿元的合作。

在东莞迈向GDP高质量稳定过万亿元并接续推进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作为新时代东莞制度型开放的新高地,滨海湾如何承接前海合作区建设的规模效应与乘数效应,打造东莞版“前海”,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逻辑,尤为值得期待。

布局的深意

从中心城区到松山湖再到滨海湾,细读东莞发展的内在逻辑,城市重心历经了“山—湖—海”的演变时序,这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心一路西进的深圳一脉相承。

中国城市文明的诞生演变往往与山川河流紧密相连。珠江口东岸,背靠东南方向的黄旗岭,面向西北方向的东江支流,千年古城莞城便在此孕育而生。“黄旗山顶挂灯笼,市桥春涨水流东……”莞城不仅拥有让人传唱的美景,也一直是这座千年城邑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莞镇域经济的崛起,莞城陷入“边缘化”“空心化”的隐忧。

2001年,“五年建新城”掀起了东莞中心城区建设的高潮,莞城、东城、南城、万江4个街道组团式发展,东莞第一轮“强心运动”启动,加快塑造了中心城区“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香”的整体格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莞产业结构性问题也日渐积累,主要表现为产业规划不合理、产业链生态薄弱、科研创造能力不足等。中心城区由于产业空间、城市更新等方面的先天瓶颈,不足以承载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打造“城市新中心”,再建一个“新东莞”,成为东莞破题的关键一招。

同样是在2001年,东莞落子布局了“先手棋”:成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加快科技创新换挡。20年间,松山湖“一张蓝图干到底”,层层升级,从产业园蝶变为科学城,成为拉动东莞更高水平发展的创新引擎,代表东莞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国际产业分工。

时间来到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被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概念首次亮相,并被放在“支持港澳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之下。

此时的东莞已在一次次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从“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但不可否认,多年来,东莞给外界的印象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世界工厂、烟囱林立”。作为全国仅有的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以专业镇为主导的“产业城市”发展模式,造就了经济的活跃,但也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粗放、割裂、分散和“无中心”现象。城市品质一直无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产城融合发展落后于许多后发城市。特别是缺乏像松山湖这样具备强大核聚力的高质量平台,难以实现对高端产业资源的配置。

正如经济学界所普遍认可的,当大规模的工业扩张结束后,从工业化到城市化,才能够支撑经济总量和质量的进一步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时代,东莞迫切需要一个立得住、叫得响的平台,支撑城市能级跃升的新梦想。

翻看整个东莞版图后,东莞市委、市政府最终把目光投向城市西南角沿海的一大片土地上。2017年,滨海湾新区应运而生,辖区范围84.1平方公里,由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构成。

大湾区时代,东莞首次提出了“向海而生”的新愿景。

从强化城市首位度的中心城区,到成为科研创新“核心引擎”的松山湖,如今再到立足打造对外开放新门户的滨海湾……细读东莞发展的内在逻辑,其城市发展历经了“山—湖—海”的演变时序,这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心一路西进的深圳实际一脉相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滨海湾之于东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是代表了整个城市发展的新逻辑。

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马向明看来,从沿江沿边到沿海,从东部到中西部,东莞对外开放大门进一步打开。“作为东莞城市中心,莞城是典型沿江而兴的城市,在过去近三十年,东莞又进入沿边境发展的漫长历程,如今滨海湾的成立,则意味着东莞沿海发展的全新趋势。”

每一次城市中心的迁移,实际是城市规划、定位依时而变的缩影,也是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方向的指针。如今,东莞正加快构建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三个尖兵”以点带面联动区域发展,全力成为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地图上的“定盘星”和“方向标”。

变局中的博弈

打造一个向海而立、拥抱湾区的门户和窗口,不仅是东莞城市发展的内需,更是湾区历史演变的必然。

逻辑在变,格局也在变。

俯瞰珠江口岸,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要素与创新资源正不断向环内湾集聚,自东向西,深圳前海和空港新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一个大湾区“A”字形主轴线串珠成链,珠江口区域正形成以重大发展平台为载体的经济重心,预示着一个世界级湾区的加速崛起。

海洋文明象征着进取、创新。纵观世界湾区发展,向海而生是一个普遍规律。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江大河的出海口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区域,世界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

在滨海湾打造一个向海而立、拥抱湾区的门户和窗口,不仅是东莞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顺应湾区历史演变的必然。

滨海湾位于珠江出海口,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位于广州、深圳经济走廊的黄金分割点,与横琴、前海同属环珠江口都市圈内,与前海更是“一衣带水”。

滨海湾为何被视为东莞版“前海”?分析两个区域的功能与产业定位,或许能很快找到答案。

作为东西狭长走向的城市,深圳在近40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一路向西的发展态势凸显。从罗湖到福田,再到南山、前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心一路西进。

前海,深圳最令人瞩目的新地标,于2010年成立,以“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作为城市重要定位,在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往日一片泥泞滩涂地崛起为深圳经济发展要地、全球投资热土。

“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始终是前海鲜明的标签,是彰显前海特殊价值及独特优势的重要所在。

挂牌以来,前海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4万家,成为内地与香港合作力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根据前海管理局最新数据,前海已累计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等方面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其中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按工作日算,前海平均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

扩区之后,前海还将在科技创新、国际金融贸易、跨境服务创新、区域治理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行一批更有力度的改革创新举措,提升对外开放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和发挥改革开放的标杆引领、窗口示范作用。

作为东莞未来城市的新中心,对接深圳、香港合作的先导区、桥头堡,滨海湾也将制度创新、源头创新作为区域的核心任务,这些都被视作东莞在新一轮区域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的关键变量。

在区域产业定位方面,滨海湾也与前海高度相似。

现代服务业是香港优势产业,也是前海发展的初心,二者在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专业服务等一系列现代服务业领域已开始了一系列合作探索。而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拓展方面,前海扩容纳入了宝安中心区等地,而宝安制造业基础雄厚,香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海洋工程等优势科技行业在前海将有更大合作发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

目前,滨海湾已确立了高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1+2+1”产业体系,并着力扶持新一代信息通信、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滨海湾依托以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万亿级城市东莞,背靠片区4个制造业强镇,拥有长安智能手机、虎门电子信息和商贸、厚街家居会展、沙田临港产业等多个特色化产业集群。

“历史时期不同,所肩负的任务使命也不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认为,20年前,松山湖科技园设立,推动东莞城市化不断往高阶迈进,让东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20年后,滨海湾的发展,则是立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致力于打造代表东莞去参与大湾区竞争的新城新区。

某种意义而言,滨海湾的能量,决定了未来东莞在大湾区的分量。

开局的进发

滨海湾想要打造东莞版“前海”,最好的途径是拥抱前海,向前海取经学习,在区域合作中擦出新火花,让同城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最近,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相继迎来国家级政策礼包,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宏伟布局。

特别是筹谋多年的前海“扩区”正式落地,这不仅仅是土地空间的拓展、规模体量的简单扩张,更是改革、发展、产业优势的叠加,将成为大湾区发展的新引擎。

“滨海湾与‘大前海’边界相邻,近水楼台先得月,后发优势明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自贸创新中心主任余宗良认为,随着城市群、都市圈战略的推进,“大前海”需要腹地支撑的强化和外溢效应的逐步显现,将有望在滨海湾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次中心区。

滨海湾的抱负和担当、光荣与梦想,与前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滨海湾自身来看,如何深度抢抓前海合作区在产业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助力东莞乃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滨海湾想要打造东莞版“前海”,最好的途径自然是拥抱前海,向前海取经学习,在区域合作中擦出新火花,让同城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滨海湾新区应在营商环境、政策嫁接、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重点发力对接前海,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马向明建议,滨海湾应依托自身海岸线优势,以及背靠东莞的实体经济、市场等优势条件,以前海作为大跳板,进一步寻求城市、产业合作的需求点,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大湾区一体化进程。

当前,滨海湾正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劲头奋起直追,深化和前海在体制机制、政策服务等方面的改革联动,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局,乘势推动滨海湾新一轮改革开放,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滨海湾重点复制推广前海的20项政策清单,涉及金融政策、人才政策、高端消费服务业、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业、开发支持政策等六大方面。滨海湾还提出,用足用好制度创新关键一招,推动一批重大事项、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

10月11日,滨海湾新区在深圳举行“交椅同湾前海共潮——滨海湾新区价值投资分享会”,邀请高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企业优秀代表出席,这是滨海湾首次亮相深圳进行高规格宣传推介,以产业对接谋求一场深莞两城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融合。

一个是创新自贸区,谋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一个是东莞改革创新前沿阵地,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滨海湾深度融合对接前海,还有望打造深圳都市圈迈向深度同城化的典型样本。

“如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等,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典型案例。”有关前海与滨海湾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余宗良也给出了他的猜想。

大湾区东岸主轴区域组合,打开无限想象空间,一个强有力的同城化组合,足以令整个城市群获益。

在拥抱前海过程中碰撞新思维、新理念、新突破,滨海湾正代表东莞走向大湾区、走向世界。(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郑国豪郭文君 策划:郭文君)

标签: 融合发展 建设新机遇 开放大局 战略机遇

推荐阅读

海南大力推进立法创新 让法治力量增强投资者信心

海南自贸港建设步伐稳健向前:2021年前11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 8%,其中外商及港澳...

去年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495亿元 化妆品、手表、首饰销售额位居前三

1月11日,海南日报记者从海口海关获悉,2021年,该关共监管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495亿元,购物人数672万...

中山“西接”江门协同提升“珠西制造”能级 共谋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显然,‘东承’跨江发展是中山未来的主攻方向。但‘西接’与‘东承’是...

大冶高新技术企业冲刺220家 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

1月4日,大冶召开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暨全市八大行动动员会,吹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沪渝蓉高铁先开段十大工程点全面开花 数字化管控打造精品工程

沪渝蓉高铁,长江经济带上的高速铁路大动脉,串联我国东中西部,重要性不言而喻。位于荆门境内的沪渝蓉...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经济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