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汕尾海上风电产业园向远处眺望,海面上巨大的风车扇叶转动,风力源源不断地转化成电能被传送到千家万户。
惠州考洲洋好招楼湿地公园,景观栈道两旁种植的红树林成为水鸟的绝佳栖息地。当地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人介绍,这里有望打造为全国最大的红树林种植基地。
在海洋大省广东,一幅因海而兴、因海而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十三五”时期,我省圆满完成了海洋经济发展既定任务,海洋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省重点支持的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等海洋六大产业发展提速,年均增速高于全省海洋经济增速5个百分点。过去的26年里,广东的海洋生产总值一直是全国第一。接下来,广东建设海洋强省将往何处发力?
近日印发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为“十四五”时期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描绘了蓝图,更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引。12月14日,相关部门在发布会上对这份《规划》中的重点、亮点进行了解读。
《规划》中明确了六大重点任务,提出5项重大改革和6项重大工程。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海洋强省总目标,《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海洋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同时还将建成10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5个千亿级以上的海洋产业集群。
广东已基本建成“四区一地”
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
初具雏形
“十三五”时期,我省按照国家部署,持续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基本建成“四区一地”,即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和南海资源保护开发重要基地,海洋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整体而言,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核心地位持续巩固,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集聚成效显著,海洋生态文明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海洋综合管理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南海资源保护开发重要基地建设也正加速推进。
笔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去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72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1.6%,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1.7∶40.7∶57.6调整为2.8∶26.0∶71.2,基本形成了行业门类较为齐全、优势产业较为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据初步核算,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有望超1.9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海洋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湾+带”联动优势逐渐显现,珠三角与港澳在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装备制造、邮轮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引领优势明显;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的临海能源、临海现代工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2020年沿海经济带创造了约占全省82.3%的经济总量,产生了占全省90.7%的进出口总额。
“十三五”期间,我省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
广东坐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湛江等5个亿吨大港。“十三五”时期,全省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5094万标准箱增长到6044万标准箱,深圳港、广州港分列全球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前4、5名。
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等超百亿美元重大临港产业项目先后落地,惠州、湛江、茂名、揭阳等石化基地加快建设,世界级沿海石化产业带逐步形成。此前我省出台了《广东省加快发展海洋六大产业行动方案(2019-2021年)》,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等海洋六大产业加速发展,年均增速高于全省海洋经济增速5个百分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上风电等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
《规划》明确六大重点任务
构筑“一核、两极、三带、四区”
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设置了海洋专章,还将《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列为全省重点专项规划之一,由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发布会上,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介绍。
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六大重点任务——
一是推动形成陆海统筹内外联动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规划》提出,构筑陆海一体的“一核、两极、三带、四区”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其中,“一核”指着力提升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两极”即以汕头、湛江为极点加快发展东西两翼海洋经济;“三带”指统筹开发海岸带、近海海域和深远海海域三条海洋保护开发带;“四区”是指聚力建设海洋高端产业集聚、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四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二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以打造海洋产业集群为抓手,重点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壮大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等七大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油气化工、海洋船舶、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四大传统优势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还要重点培育一批海洋领军企业,打造海上风电、海洋油气化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旅游以及现代海洋渔业等5个千亿级以上海洋产业集群。
三是强化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在这方面,“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海洋科技项目,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协同攻关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提升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
四是推动海洋经济绿色高效发展。我省将加快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对海洋生态修复的投入,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系统重大修复工程。推动海洋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与高效率利用,积极探索海洋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促进海洋经济绿色高效转型。
五是加强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十四五”期间,广东将以横琴和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为契机,在涉海基础设施、海洋科技、产业、生态保护等方面深化与港澳合作,共同推动粤港澳海洋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加强与海南、广西、福建等周边省区海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泛珠三角区域海洋经济协调联动发展。积极打造南海开发保障基地,强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六是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管理能力。“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从提升管海、护海能力出发,聚焦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公共服务,统筹安全与发展,着力推动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平台,筑牢海洋防灾减灾防线。同时还要大力弘扬特色鲜明的南海海洋文化,推动广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一批海洋博物馆、海洋历史文化遗址公园等建设,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此外,我省还将部署开展蓝色科技走廊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示范、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示范、海洋基础设施、海洋生态保护、智慧海洋等六大工程建设。”屈家树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全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贡献蓝色力量,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促进人和海洋和谐共生
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
近年来,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广东发展海洋经济也面临着绿色、低碳等新要求。发布会上,屈家树介绍,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海洋保护修复,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比如,正在编制的《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就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重要内容。
二是加快完善制度体系。省政府印发实施了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对全省近1万公顷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实施分类处置,全面完成生态评估报告和生态修复方案并加快实施。此外还构建了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进一步摸清海洋资源家底并开展定期监测,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数据支撑服务。
屈家树表示,近年来,广东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明显。“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约3.6亿元,有力支持了揭阳、阳江和珠海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另一方面,省财政也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2019年起专门设立了海岸带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共投入13.5亿元,开展了海洋生态修复项目45个,开展岸线修复71公里、打造魅力海滩81公顷、海堤生态化建设7公里、湿地保护1089公顷,并建设了11个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和10个美丽海湾。截至2020年底,我省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480多公里,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有了新进展。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实施红树林整体保护等六项举措。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为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对探索红树林生态价值实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积极意义。
屈家树表示,“十四五”期间,广东将继续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推进海洋系统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在海洋生态本底调查监测、相关规划编制、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用海管理、历史围填海处置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不断加强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二是加快推动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系统重大修复工程。进一步加大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探索红树林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推动红树林营造修复,确保到2025年底完成国家下达的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和修复2500公顷的目标任务。
三是加快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探索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市场化投入机制,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构建持续回报和合理退出机制,实现社会资本进得去、退得出、有收益,从而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
强化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
着力打造
东西两翼新增长极
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苏伟光透露,“十四五”时期,我省将不断强化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提升沿海经济带与珠三角地区通达水平,着力打造东西两翼新增长极,将沿海经济带建设成为新时代广东发展主战场。
一方面,要加大沿海重大产业集群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沿海经济带重大产业布局,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向东西两翼布局。加快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等海洋六大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石化、钢铁等沿海重化产业带和核电、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集群。统筹部署产业链集群发展所需新型基础设施,重点支持各类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开发建设。
另一方面,贯通沿海经济带快速大通道建设也将加快。苏伟光介绍,我省将构建起联通东西、纵贯南北、沟通海陆的交通大通道,重点打造汕头、湛江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腹地。加快推进广州至湛江、广州至汕尾等铁路项目建设,强化贯通沿海经济带的高速铁路通道能力。优化完善沿海经济带高速公路通道,加强高速公路与沿海港口、重要城镇、开发区、城市新区、物流站场的连接。加快建设以汕头港、湛江港为核心的东西两翼港口群,统筹推进疏港铁路建设。
同时,还要加快提升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发展能级。以省域副中心建设为引领,大力培育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发展极。支持汕头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和创建现代海洋城市。构建以汕头高铁站、汕头港为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汕头港航基础设施和集疏运能力。打造汕头海上风电创新产业园,建设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支持湛江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创建现代海洋城市,推动疏港铁路和公路建设,发展海工装备、钢铁等临海工业。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构建“双核+双副中心”的动力机制。强化汕头、湛江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建设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大力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一体化发展。( 撰文:黄叙浩)
去年临近年底,多家银行再度发布通告,宣布持续对睡眠账户和一人多户进行清理。与之前不同,此次发力的...
市政府日前出台《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预计到2025年,本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
线上线下举办金融撮合活动6场,超300家企业参加活动,全年新增信贷额超220亿元。2021年,河西区制定出台...
矮陂丝苗米远近闻名,去年我们合作社自己种植加上放种给农户种植的丝苗米有1000多亩,早稻产值约120万元...
1月4日,宜昌市猇亭区,宜昌华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谭永强说出心中的目标:冲刺今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