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正文

深圳创新培育全链条生态体系 高质量发展与“深圳蓝”“深圳绿”相伴

  • 2021-12-28 08:31:09 来源:南方日报

从深圳上空俯瞰,发源于羊台山的大沙河宛如玉带贯穿南山区全境,注入深圳湾。郁郁葱葱的绿色走廊一侧,坐落着全球闻名的南山高新科技产业园,腾讯、中兴、大疆、金蝶、商汤等高新技术企业都集聚于此。

不到2000方公里的深圳集众多“第一”于一身:不仅每方公里GDP产出、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城市首位,PCT国际专利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商事主体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环境空气质量也在全国特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

曾经,深圳凭借“深圳速度”创造奇迹,而今,高质量发展贯穿深圳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深圳高质量发展总得分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一。

与此同时,深圳深入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特区立法确立30%以上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并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跑出“深圳加速度”,链接全球更宽广的舞台。

经济

创新链为“小巨人”提供动力

走进创想三维展厅,你会发现几乎一切都可3D打印:无论是酷炫的钢铁侠面具、跑车,还是便利人们生活的防护面具、义肢,都可以源源不断打印出来。这个由4名“85后”在深圳创办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已将自主研发的消费级3D打印机等产品卖到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多个地方受到网红级追捧。

像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成为深圳实体经济中动力最强劲的创新梯队。今年前三季度,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加值增长迅猛,169家中有151家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39.1%,高于全市工业增速34.3个百分点。

“小巨人”不断涌现的背后,是深圳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提供的强大支撑。如今的深圳,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在内的各类创新载体数量超过2700家,为“小巨人”开展科研攻关提供支撑。此外,全市已开办高校15所,人才总量突破600万,不断为“小巨人”输入新鲜血液,助力它们紧跟华为、腾讯、安、迈瑞、大疆等企业的脚步,成为深圳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新主体。

在深圳,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创新创业综合体中,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和“穿西装”的企业家在同一栋楼里就可以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极大缩短了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周期。同时,金融系统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人才政策引来了更多“金凤凰”。

随着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带不断完善,深圳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和活力。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经济在严峻和复杂的形势下延续了稳定恢复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达2.18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两年均增长4.8%。这是深圳首次在前三季度GDP突破2万亿元。其中,深圳七大战略新兴产业(20个产业集群)合计实现增加值8575亿元,占GDP的比重提升至39.4%,增长8.1%,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凸显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逆风破浪

加强研发打造“硬核”实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交汇。应对大变局,深圳企业选择了加强研发。记者走访发现,在疫情后全球经济遭遇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深圳企业的研发投入却在不断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腾讯研发投入同比大增36%;华为研发费用达1023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升至22%;海能达、深信服的研发费用率分别超过20%、35%。一些科技企业研发费用率超过10%,不断刷新纪录。

“华为当下的战略目标就是活下去,而活下去就需要解决大量的技术问题。”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直指加强研发的根本原因。

在企业选择投入研发的同时,深圳也在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持续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创新人才汇聚行动。在产业链安全稳定方面,补链强链延链,构建深圳优势产业链,保障重点产业链安全。

“深圳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聚焦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组织实施技术攻关重点项目,支持企业解决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等受制于人难题。”深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深圳优先保障在科技创新技术攻关重大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重点支持对深圳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产业链创新链重点项目、关键技术攻关等,推动深圳科技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据了解,聚焦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心关键元器件,深圳集中财力给予支持,2020年安排资金4.1亿元,2021年预算安排6.5亿元。

一方面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深圳持续推动“全球英才聚鹏城”。在鹏城实验室,“鹏城云脑Ⅱ”的指示灯不停闪烁,每一秒的闪烁都代表着百亿亿次的计算正在进行。仅3年内,该实验室就聚集了31位院士、160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承担着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据统计,2015年,深圳人才总量422万人、高层次人才7000余人;2021年这两个数据已分别超600万人、超2万人。南方科技大学用10年左右快速集聚一批国际化高水人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引进人才约5000人,其中海归人才超900人。

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像鱼一样游到这个水质、水温适宜的地方,并成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的人才和产业梯队。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379451户,其中企业245724户,占比64.8%,同比增长5.9%。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新登记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企业48469户,同比增加78.8%,表现颇为抢眼。源源不断的后备军团,正在成为支撑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绿色“铁线”

高质量发展与“深圳蓝”“深圳绿”相伴

南连深圳湾、北通大学城,全长约13.7公里的大沙河生态长廊,犹如一条亮丽的城市项链,贯穿深圳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区域。同时,大沙河生态长廊作为深圳最大滨水慢行系统,深受市民喜爱,日均游览约2.4万人次。

难以想象的是,2016年初,包括大沙河在内的深圳全市310条河流中黑臭水体多达159个。经过不懈努力,深圳2019年完成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年来,除了“深圳蓝”不时刷屏,“深圳绿”也让市民和游客受益。南方城市智库的研究报告显示,深圳在“绿色发展”指标排名中位列珠三角第二,仅次于有着大湾区天然“绿肺”美誉的肇庆。目前,深圳已建成全长约2462公里的绿道网络,城市公园1206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87%。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成为深圳值得骄傲的新名片。

作为我国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深圳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稀缺与生态建设用地的矛盾?如何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记者调研发现,深圳早在2005年就率先划定974.5方公里的基本生态控制线,是国内首划“铁线”严控无序开发的城市。在深圳接一半面积的“铁线”内,除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园绿地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这一举措有力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空间和生态功能,实现了山地、森林与城市的相融与共存。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圳在国内率先开展城市GEP核算,首次提出并建立了GDP和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工作机制。2020年底,深圳捧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块闪亮招牌,实现了全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成为全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圳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规划布局、环境营造、产业集聚等方面,现已成为国内单位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最低的大城市。2020年发布的《中国绿色低碳城市评价研究报告》显示,深圳在中国绿色低碳城市评价体系中位居第二。

40多年来,深圳从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到如今的先行示范区,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如何往高质量发展方向更进一步,也决定着深圳的未来。

■趋势

加强“从0到1”创新

加快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11月中旬,在高能计算领域最权威的世界级榜单IO500上,鹏城实验室与优势科技力量联合研制的“鹏城云脑Ⅱ”人工智能大科学装置连续第三次获得全系统榜和10节点规模榜两项世界冠军,展示了“鹏城云脑Ⅱ”AI算力和数据吞吐能力的世界顶尖水

12月初,法国数学家、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加入华为3个月后首度通过视频公开露面。在视频中人们注意到,除了拉福格,还有3名菲尔兹奖得主参与华为2020年在巴黎揭牌的拉格朗日数学计算中心工作。拉福格说:“基础研究探索属于华为长远眼光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还是等着产业分工,不进入基础研究,就有可能落后于时代。”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表示,华为拥有数千名基础研究专家,之所以要走在前面,是因为新技术进入时代的周期变短了,即使不能叫毫秒级,也是极短级。

在深圳年构建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基础研究被放在首位。

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深圳制定了《深圳市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高标准建设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4家省实验室,推动鹏城实验室成为国家在深圳布局的第一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台,前瞻布局了12家基础研究机构和11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在强化立法支撑保障方面,深圳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从立法层面首次就政府主导的重大技术攻关作出明确规定“对于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市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下达指令任务方式,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政府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主动

在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扶持方式上,深圳设立了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专项,以“需求导向、优化机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为原则,瞄准深圳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布局领域,围绕龙头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共需求开展攻关,并通过里程碑式考核、项目经理人制管理等创新机制严格把控项目产出质量,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标志成果。

如今,以深圳湾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世界前沿,围绕国家需求,主动承接一批具有前瞻、引领的重大科技项目。

华为、腾讯、中兴等在“无人区”探寻的企业,也不断将创新向前沿科技领域甚至基础科研领域延伸。

“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创新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认为,面向未来,深圳需要承担更多使命,努力弥补源头创新短板。

■样本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深港创新合作驶入快车道

来到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站在300多米高的深港协同创新中心高层,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建设尽收眼底。

“许多过去在香港难以完成的科研项目,在这里可以轻松落地。”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内,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发创新台的刘云辉教授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已于去年12月入驻园区。“珠三角云集了大量零部件制造加工企业与相关供应商,入驻合作区后,这些产自深圳、东莞等地的零部件能马上获取。”

今年9月,深港双方签署《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为合作区建设按下加速键。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其2021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等布局。11月中旬,2021年深港5G联合路演活动分别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科学园举办,深港共同遴选5G相关行业项目进行路演,交流展示国内外5G行业前沿技术及应用成果。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创新要素不断往来于深圳河两岸,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渐渐显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表示,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过去一年来发展快速,香港高校和企业重要科研项目批量签约入驻,实质推进和落地的优质科研项目和机构已超过140个,已形成集聚态势。

漫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先期建成河套国创中心、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量子研究院、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多个创新载体,率先承载香港及海外高端科创资源,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启动建设。

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创新创业。三年,合作区具有港澳背景的创新创业团队从69人增至561人。合作区将成为深港携手推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在深港两地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政策体系加速形成,深港“一区两园”携手共进、“一河两岸”协同发展所蕴含的强大势能迸发出蓬勃生机。

数读

深圳创新的6个“90%”

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2020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300亿元,占GDP比重达4.93%,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约占全国1/3,连续17年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名。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共有全职院士72名,高层次人才总数超2万名,留学回国人员超18万人

据深圳“十四五”规划,深圳2025年经济总量将超过4万亿元,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南方日报记者马芳杜艳)

标签: 高质量发展 科技供给 创造奇迹 专精特新

推荐阅读

多家银行再度发力“清卡” 持续清理“睡眠账户”和“一人多户”

去年临近年底,多家银行再度发布通告,宣布持续对睡眠账户和一人多户进行清理。与之前不同,此次发力的...

天津全民健身五年行动计划发布 建设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体系

市政府日前出台《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预计到2025年,本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

河西区去年新增信贷额超220亿元 助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线上线下举办金融撮合活动6场,超300家企业参加活动,全年新增信贷额超220亿元。2021年,河西区制定出台...

惠城区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投入研发经费2930万元

矮陂丝苗米远近闻名,去年我们合作社自己种植加上放种给农户种植的丝苗米有1000多亩,早稻产值约120万元...

宜昌“六多合一”助项目“快马加鞭” 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企业开办提速增效

1月4日,宜昌市猇亭区,宜昌华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谭永强说出心中的目标:冲刺今年上...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经济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