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是近期中山对外界释放的一个强烈信号。
速度快起来了:火炬开发区、板芙镇等多个镇街探索重点项目“拿地即动工”,创下40分钟、35分钟甚至16分钟的纪录。“拿地即动工”在中山从个案走向常态。
动作快起来了:12月16日,中山市首宗建设用地“带设计方案出让”项目落地,开启了中山项目落地行政审批流程改革的新篇章;10月,依托“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中山首创政务服务“一跟到底”机制,力促“办不成事”落到实处;建成中易办服务平台,中山成为全省首个在“粤商通”和“粤政易”均建有企业服务平台的地市。
这是全新的纪录,也是再出发的号角。今年11月,中山吹响干部队伍转作风、水污染治理、村镇低效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三大攻坚战的号角,并研究审议中央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整改暨全市水污染治理、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招商引资工作三大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直面制约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破解土地问题到绿色发展,从产业转型升级到培育投资热土,在“双区”建设和深中通道开通背景下,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愈发凸显。
一场产业升级、空间重塑、动能再造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中山改革破题的号角中开启。
破局
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漫步在中山市小榄镇永宁社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举目可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永宁村工农业年产值已超10亿元,是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先后获得“全国十大首富村”“中国百强村”等称号。谁能想到,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还是村民“吃粮靠赊、看病靠借、生产靠贷款”的贫困村。
“永宁村的今天,是靠着大家敢想敢拼敢创新得来的。”在小榄镇原永宁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梁卓勋看来,从落后村到“亿元村”,永宁村的转变,靠的是村班子敢于创新。面对发展困境,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汉章为代表的村班子,带领干部群众谋新出路,确立了“为了农业办企业,办了企业支援农业,从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逐步改善社员生活”的发展集体企业思想,闯出了一条符合永宁实际的农工副综合发展路。
改革创新的精神深深刻在中山人的骨子里。从农工副综合发展的永宁村到后来“联产到劳”的里溪村,改革精神始终推动着中山前行。细读其中故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关键少数”影响和带动了“大多数”。
迈入新时期,“关键少数”依然是重振中山精神的关键。今年11月,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与市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就指出,当前摆在中山面前的任务,就是要一手突围突破历史遗留问题,一手紧紧把握历史性机遇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以短跑名将苏炳添的速度和爆发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抓班子、带队伍,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发扬改革开放初期中山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气神,用改革创新的思维,突破当前面临的体制机制和工作问题。
在三大攻坚战中,中山将干部队伍转作风置于首位,再次高举改革的精神旗帜。在这背后,中山呼唤实干精神,作风转变正转化为新的发展动能。
今年10月,中山成立“行走的办公室”“马上办办公室”,全时响应企业需求。在服务和发展提速的背景下,各镇街和部门的内部“竞赛”已打响。火炬开发区创新项目“拿地即动工”的新速度,从土地摘牌成交到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证件,全程用时缩短至16分钟内,创下全市项目落地动工最短用时。2021年,中山多个镇街提出争夺发展“第一梯队”的目标。外界对此的明显感受是,镇街已全面动起来、快起来,甚至急起来,曾经共同创下广东“四小虎”奇迹的镇街“闯将”又回来了。
攻坚
破解土地碎片化之困
今年12月8日下午,火炬开发区低效工业集聚区“工改工”项目集中动工仪式举行,4个项目同日启动,未来将新增25万平方米现代化标准厂房。这是中山启动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背景下,火炬开发区发起的工改冲锋信号。对于开发强度超过60%的火炬开发区来说,向低效工业园存量要产业发展空间增量成为“必答题”。
事实上,这道“必答题”是中山各镇街的共同考题。中山是全省辖区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之一。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山正面临着土地利用低效的突出问题,5亩、10亩以下的零碎用地占工业用地60%以上,工业用地空间早已到了“增无可增”的地步。土地空间有限、土地碎片化低效利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项目无法落地。郭文海曾指出,中山市现有26万亩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改造后就是接近180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未来中山将是一片更低成本、更高效能的投资热土。
各镇街工改攻坚战相继打响。中山北部重镇小榄镇计划未来五年完成近5000亩的村级工业园改造,全镇共有18个具备连片改造条件的工业园区。黄圃镇出台“村改贷”和企业腾挪扶持奖励等举措,鼓励支持各村(居)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开展村级工业园改造工作。该镇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1万亩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土地开发已超过80%的南头镇,低效工业园面积占全镇工业用地近六成,计划以“单体+连片”相结合的模式实施改造。
通过重整产业空间,中山产业业态迭代进一步提速。火炬开发区计划通过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平台,培育两个百亿级科创智造园区、两个50亿级产城融合园区,重塑片区产业空间格局。
翠亨新区则确定三年内完成区7个低效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工作,盘活1万亩以上产业用地的目标,加快打造中山研发创新、高端产业、科技金融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
一个产业新中山正在工改中逐渐浮现,产业空间存量正释放出更大的发展能量。
提质
从治水攻坚到美丽中山
中山原是孤悬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因岛上的香山山脉(今五桂山)而得名。与水共生是中山的生存之道,也是城市发展和治理必须面对的课题。今年以来,中山治水进入新阶段,中山向污染水体发起攻坚战。
“全市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首先从治水开始!”11月9日,郭文海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时强调,要直面水污染治理、镇村低效工业园改造和产业升级等制约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除了在市内开展摸查调研,一场紧锣密鼓的市外学习考察也在进行。
从11月开始,历经近一个月,中山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分别与镇街、部门、治水专家、“两代表一委员”、治水项目公司等开展座谈,并赴广州、深圳、江门等地学习考察,形成水污染治理专题报告。
12月8日,郭文海在中山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时提出,治水不只是某个部门的事,不只是分管市领导的事,而是全市上下共同的事;12月13日,中山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审议《中山市水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至此,历经一个多月的实地摸排、调研、论证,中山水污染治理思路基本明确:首先是准确把握治水目标——根据省的统一工作部署,把“2024年全市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作为奋斗目标;要科学治水——准确把握治水技术路径和工程设计方案,成立专家组会同相关部门和镇街进行评估;要因地制宜——按照流域治理的思路整合优化建设布局,既防止过度投入,也能有效满足各镇街需求;要形成最大合力——一方面明确市镇工作分工,压实镇街属地责任,另一方面统筹市镇财力,加强治水资金保障;要解决暗渠问题——有条件的揭盖复明、治标治本,没条件的开展清淤、清污分流;要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治水工作中来,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要依法依规加强工程项目监管——相关部门主动介入,依法依规做好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靠改革去突破,这也是中山突破土地瓶颈、水污染治理、产业升级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当前,中山全市上下焕发出强烈的斗志和干事创业激情,统筹全市力量攻坚突破发展问题,全面打造“美丽中山投资热土”。
■趋势
从对接深圳到拥抱深圳
建好“主阵地”再造“主引擎”
12月16日上午,中山首宗“带设计方案出让”建设用地在火炬区摘牌。火炬区管委会针对该建设用地编制了适用于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的设计方案,瞄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领域布局——伶仃洋对岸,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深圳,正是火炬区发力的方向。
大桥时代步步趋近,中山按下了“东承”加速键。电子地图上,深中通道的虚线正在逐段变实,中山将成为唯一直接在陆路上和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相邻的城市。“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摆在中山眼前——向东,是中山的机遇。
当前,中山提出翠亨新区要全力打造全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率先全面紧紧拥抱深圳,成为中山研发创新、高端产业、科技金融的集聚地,切实肩负起引领、服务中山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从“对接深圳”到“全面紧紧拥抱深圳”,力度变化的背后,是决心也是魄力。
拥抱深圳,就是拥抱未来。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正在提速升级;省委所赋予中山的“三个定位”中,“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这一角色日渐清晰。
中山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及“深圳”19次,提及“深中”14次——主动对接深圳“西协”战略,推动深中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中山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只有加强与深圳重大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合作和产业协同发展,才能引导优质产业链条、创新资源向中山集聚。
打造创业创新的投资热土,是中山的机遇,也是中山的责任。区域竞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写城市格局,重大平台的作用日渐突出。今年,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翠亨新区多项基建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速换挡;“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火炬开发区吹响了高质量发展十大平台建设号角,再造火炬新动力。
用好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创新发展,是中山发挥优势积极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当前,中山市正统筹考虑翠亨新区与火炬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推动两区融合发展、错位发展,形成最大合力,张开“双臂”拥抱深圳。
■样本
康晟生物:
自主研发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芯片”
2018年,三个年轻人来到中山。彼时,他们是万千创业者中的一分子。三年后,他们创立的中山康天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康晟生物”)成长为国内细胞培养基领域的重要力量,打破国外生物医药“芯片”——细胞培养基的行业垄断。
佛山出生、香港成长、美国求学,潘洪辉的经历就是一个“大湾区人”的创业故事。
中山北接广州,与深圳、香港隔岸相对,能够便利地连接港澳的国际资本、国际人才等高端产业要素,这是潘洪辉选择中山的初衷。经过考察,潘洪辉还惊喜地发现,中山火炬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熟,其中由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按照国际认可的GLP、GCP、GMP和GSP标准建设的产业园区,集创新药物、保健品、健康食品、医疗器械、医药包装材料研究与开发、临床应用、生产和销售于一体,产业配套成熟。
自此,潘洪辉等人踏上了一条从无到有的创新研发之路。第一年,康晟生物只招到三个专业不对口的应届本科生。设备不完善、研发过程不顺利、技术人员缺乏……如同每一个创业团队一样,康晟生物也遇到了重重困难。
数百个穿梭于实验室的昼夜,无数次的摸索尝试,终于在2019年,康晟生物研发出细胞株,成为国内第一家做细胞株独立授权的企业,并推出两款原款培养基产品,解决了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两大痛点;同年8月,康晟-赛多利斯生物药CDMO平台项目正式落户国家健康基地。2020年3月,康晟生物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康晟生物是中山企业创新发展的缩影。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端平台的支撑。近年来,中山加大力度引进产业创新平台,现已拥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翠亨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产业发展载体,形成了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发展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中山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也提到,到2022年全市健康医药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产值比2017年增加50%,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深圳今年9月发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要打造创新策源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聚焦健康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这与中山的布局不谋而合,可以促使深中实现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推动中山的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依托中山的区位优势和自身技术优势,康晟生物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样本,也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山健康医药产业的窗口。(●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廖瀚罗丽娟见习记者苏芷妍)
去年临近年底,多家银行再度发布通告,宣布持续对睡眠账户和一人多户进行清理。与之前不同,此次发力的...
市政府日前出台《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预计到2025年,本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
线上线下举办金融撮合活动6场,超300家企业参加活动,全年新增信贷额超220亿元。2021年,河西区制定出台...
矮陂丝苗米远近闻名,去年我们合作社自己种植加上放种给农户种植的丝苗米有1000多亩,早稻产值约120万元...
1月4日,宜昌市猇亭区,宜昌华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谭永强说出心中的目标:冲刺今年上...